《春日杂咏九首·其四》
懒慢嵇中散,宽闲得自怡。
抱衾长恨晚,倒屐不嫌迟。
网日蛛丝挂,梳烟柳发垂。
朝来被花恼,浪走习家池。56
注释与译文
嵇中散:借嵇康自喻,表现疏狂之态6
倒屐:形容急迎宾客时鞋履倒穿,反讽隐士生活的闲适6
梳烟柳发垂:拟人化描写柳枝如长发垂于烟霭中7
习家池:襄阳名胜,代指隐逸山水6
译文:
效仿嵇康懒散疏狂,宽闲岁月中自得其乐。
贪睡懊恼晨起太迟,待客却仍从容不迫。
蛛网粘住斑驳日影,烟柳垂发轻拂水面。
晨起被春花撩动心绪,索性漫步入山林池畔。
艺术特色
矛盾修辞:
颔联“长恨晚”与“不嫌迟”形成张力,展现隐士既贪恋安眠又豁达待客的双重心态6
尾联“被花恼”以反语强化对自然的亲近感,呼应南宋文人“反常合道”的审美趣味58
微观视角:
颈联聚焦蛛网粘日、烟柳梳发等细微意象,通过“蛛丝挂日”暗喻时光凝滞的隐逸体验67
“柳发垂”以女性化比喻突破传统咏柳范式,体现《筠溪集》“命意新奇”的特点15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李弥逊绍兴十二年(1142年)隐居连江西山期间1。诗人因反对秦桧议和遭罢黜,借嵇康典故自况,通过春日闲居细节抒发对官场倾轧的厌弃。相较于同期《东岗晚步》的明快,本诗更显颓放疏懒,印证其晚年“渐入萧散”的诗风转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