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

[版务] 水王茶楼(✰会所第一水贴)

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
0
张耒《偶题·春水长流鸟自飞》
‌诗句全文‌:
春水长流鸟自飞,偶然相值不相知。
请君试采中塘藕,若道心空却有丝‌1。

‌解析‌
‌诗句释义‌

‌前两句‌:以春水奔流、飞鸟自由起兴,暗喻人生中偶然相遇却未及深交的怅惘‌13。
‌后两句‌:借“中塘藕”的意象,通过“心空有丝”的谐音双关(“丝”谐“思”),婉转表达埋藏心底的情思‌13。
‌艺术特色‌

‌谐音隐喻‌:以藕丝喻相思,既符合自然物性,又巧妙传递缠绵情意,体现宋诗“理趣”与“情致”的结合‌13。
‌留白手法‌:“偶然相值不相知”未具体描述相遇场景,留给读者想象空间‌3。
‌情感表达‌

表面写春日偶遇的淡泊,实则通过“藕丝”揭示“看似无心实有情”的复杂心绪‌3。
与第一首“春风传意”形成呼应,共同构成含蓄深婉的情感序列‌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
TOP

0
张耒《夜坐》
‌诗句全文‌:
庭户无人秋月明,夜霜欲落气先清。
梧桐真不甘衰谢,数叶迎风尚有声‌5。

‌解析‌
‌诗句释义‌

‌前两句‌:以空庭秋月、霜气未降的静谧场景起笔,通过“无人”与“气清”营造孤寂清冷的氛围‌5。
‌后两句‌:借梧桐残叶迎风作响的细节,赋予植物抗争衰败的意志,暗喻诗人不甘沉沦的坚韧心志‌5。
‌艺术特色‌

‌以小见大‌:通过“数叶有声”的细微动态,展现生命力的顽强,体现宋诗“于细微处见精神”的创作倾向‌25。
‌物我交融‌:梧桐的形象与诗人贬谪生涯的自我投射浑然一体,兼具咏物诗与抒情诗的双重特质‌5。
‌情感表达‌

表面写秋夜寂寥,实则通过“不甘衰谢”的梧桐,传递逆境中坚守气节的文人风骨‌5。
末句“迎风尚有声”以声衬静,在清冷中注入昂扬之力,形成情感张力‌2。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
TOP

0
张耒《夜坐·半消炉火夜三更》
‌诗句全文‌:
半消炉火夜三更,欲灭青灯暗又明。
闭户无人瞑目坐,此时一念悟浮生‌57。

‌解析‌
‌诗句释义‌

‌前两句‌:以炉火将尽、青灯忽明忽暗的细节,刻画深夜独坐的孤寂场景,暗含时光流逝与心境波动‌57。
‌后两句‌:通过“闭户无人”“瞑目坐”强化空寂氛围,末句“一念悟浮生”点破对人生虚妄的顿悟‌57。
‌艺术特色‌

‌光影对照‌:炉火残光与青灯明暗交替,形成视觉张力,隐喻诗人内心明灭交织的哲思‌57。
‌以实写虚‌:从具象场景(炉火、青灯)过渡到抽象感悟(浮生之悟),体现宋诗“即物穷理”的思辨性‌56。
‌情感表达‌

表面写深夜枯坐的孤清,实则抒发贬谪后对世事的通透洞察,暗含“繁华落尽见真淳”的生命体悟‌67。
末句“一念悟浮生”戛然而止,留下余韵,与苏轼“庐山烟雨浙江潮”的禅意遥相呼应‌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
TOP

0
张耒《夜坐三首·其一》
‌诗句全文‌:
微寒骚屑窗竹,淡月朦胧夜天。
路暗城头传警,漏稀更士高眠‌7。

‌解析‌
‌诗句释义‌

‌前两句‌:以“微寒”“骚屑”形容竹影轻摇的声响,搭配朦胧月色,勾勒出秋夜清寂的视觉与听觉交织的意境‌7。
‌后两句‌:通过“路暗城头传警”暗示动荡时局,而“漏稀更士高眠”则以更夫沉睡反衬深夜的静谧,形成动与静的张力对比‌7。
‌艺术特色‌

‌以声衬静‌:窗竹声、传警声等动态细节,强化了“夜坐”场景的孤寂感,体现宋诗“于有声处听无声”的造境手法‌7。
‌虚实对照‌:“城头传警”暗写时局危机,“更士高眠”实写眼前安宁,隐含诗人对现实矛盾的冷峻观察‌7。
‌情感表达‌

表面写秋夜独坐的闲适,实则通过“传警”与“高眠”的对比,流露对民生疾苦的隐忧,展现士大夫的忧患意识‌7。
与《夜坐·庭户无人秋月明》中“梧桐迎风”的积极意象不同,此诗更显沉郁,反映诗人晚年复杂的心境变化‌1。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
TOP

0
张耒《夜坐三首·其一》
‌诗句全文‌:
门庭草草是客,寝室泠泠似僧。
春寒犹须篝火,夜书颇复明灯14。

‌解析‌
‌诗句释义‌

‌前两句‌:以“门庭草草”暗写门庭冷落、客居漂泊的孤寂,“寝室泠泠”则用僧房般的清冷环境强化独居的疏离感,营造出诗人与世俗疏离的意境14。
‌后两句‌:通过“春寒篝火”与“夜书明灯”的对照,既表现身体对寒冷的抵御,又凸显精神层面对学问的坚守,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张力14。
‌艺术特色‌

‌白描叙事‌:全诗无华丽辞藻,仅用“草草”“泠泠”等叠词勾勒场景,体现张耒“平易舒坦”的诗风,却在简淡中暗含漂泊者的苦涩自况45。
‌隐喻交织‌:“似僧”既写环境清冷,亦暗示诗人如僧人般超脱物欲;“夜书明灯”则隐喻乱世中士人对文化传承的执着14。
‌情感表达‌

表面写春夜独居的日常,实则通过客居身份与僧房意象,流露贬谪生涯的孤愤,以及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坚守14。
与《夜坐·庭户无人秋月明》中借梧桐抒壮志不同,此诗更重内省,展现宋代理学影响下文人的克己修心之志57。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
TOP

0
贾岛《宿山寺》
‌诗句全文‌:
众岫耸寒色,精庐向此分5。
流星透疏木,走月逆行云5。
绝顶人来少,高松鹤不群5。
一僧年八十,世事未曾闻5。

‌解析‌
‌诗句释义‌

‌首联‌:“众岫耸寒色”以群山冷峻的色调渲染出深山寒意,“精庐向此分”点出古寺与尘世的隔绝感,奠定全诗幽寂基调5。
‌颔联‌:“流星穿树”与“月移云涌”的动态描写,在静夜中营造出时空流动的视觉奇观,暗含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5。
‌颈联‌:以“绝顶人少”“松鹤孤高”强化遗世独立的意境,隐喻诗人与俗世价值观的疏离5。
‌尾联‌:八旬老僧“不问世事”的结句,将物理空间的孤绝升华为精神层面的超脱57。
‌艺术特色‌

‌动静相生‌:流星、行云的动态与寒山、古寺的静态形成张力,体现贾岛“于幽微处见宏大”的炼字功力5。
‌禅意渗透‌:全诗无直接宗教词汇,却通过“鹤”“僧”等意象传递出佛家空寂观,与王维“空山新雨后”的禅趣形成对照57。
‌情感表达‌

表面写夜宿山寺的见闻,实则借环境孤绝表达对宦海浮华的厌倦,以及对“心远地自偏”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5。
与孟浩然“岩扉松径长寂寥”的隐逸诗相比,此诗更重冷峭意象的铺陈,反映中晚唐诗人内敛深沉的审美转向57。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
TOP

0
沈佺期《钓竿篇》
‌诗句全文‌:
朝日敛红烟,垂竿向绿川5。
人疑天上坐,鱼似镜中悬5。

‌解析‌
‌诗句释义‌

‌首句‌:“朝日敛红烟”以晨曦收敛红霞的动态描写,营造出清晨江面雾气缭绕的朦胧意境,暗示垂钓环境的静谧5。
‌次句‌:“垂竿向绿川”直述垂钓动作,通过“绿川”的视觉意象强化自然空间的清幽感,奠定全诗超脱尘俗的基调5。
‌后两句‌:“天上坐”以夸张手法写垂钓者凌空江面的幻象,“镜中悬”则借水面倒影表现鱼游虚空的奇景,虚实相生间构建出物我两忘的禅意空间5。
‌艺术特色‌

‌动静交织‌:晨曦收敛的动态与垂竿凝坐的静态形成对比,体现初唐诗歌从齐梁绮丽向盛唐空灵过渡的审美特质5。
‌空间折叠‌:通过“天上坐”与“镜中悬”的镜像化描写,将物理空间升华为哲学层面的天人合一境界,与王维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异曲同工5。
‌情感表达‌

表面写垂钓之趣,实则借“红烟”“绿川”的纯净色彩隐喻对官场污浊的疏离,反映诗人贬谪时期的隐逸诉求5。
与柳宗元“独钓寒江雪”的孤绝不同,此诗更重闲适自得的生命体验,展现初唐文人尚未被政治倾轧完全磨灭的逍遥志趣5。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
TOP

0
《春日杂咏》
青山如黛远村东,嫩绿长溪柳絮风。
鸟雀不知郊野好,穿花翻恋小庭空。

【注释】

黛:青黑色颜料,喻山色
嫩绿:初春新绿的溪水
柳絮风:指春风卷柳絮之景
穿花:鸟雀在花丛中穿梭
【赏析】

空间构图:前两句以"青山-远村-长溪"构建深远意境,黛色山峦与嫩绿溪水形成色彩对照,柳絮纷飞暗示春风和煦。
动静结合:后两句通过"鸟雀穿花"的动态描写,反衬"小庭空"的静谧,暗含对自然本真的思考。
哲学意蕴:尾句"翻恋小庭空"运用拟人手法,既写鸟雀恋居,更暗喻世人常舍本逐末,忽略自然野趣。
【创作背景】
此诗作于李弥逊晚年隐居连江时期。诗人经历宦海沉浮后,通过春日即景抒发对山水田园的向往,表达超脱世情、回归自然的心境,与同期作品《东岗晚步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注:李弥逊为北宋抗金名臣,其诗作多清隽自然,此篇相较于苏轼、陆游等人的春日题材作品更具隐逸气质,属宋诗中"理趣"与"意象"结合的典范。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
TOP

0
《春日杂咏九首·其一》‌
忆昨金门侍,晨参玉佩声。
解缨青琐闼,束载锦官城。
日与长安远,春随上苑生。
执鞭非所好,独抱恋轩情。26

注释与译文
‌金门侍‌:指诗人曾在宫中任职的经历2
‌解缨青琐闼‌:摘下官帽,离开宫门(“青琐闼”代指宫门)2
‌锦官城‌:成都别称,诗人曾被贬至此地2
‌上苑‌:皇家园林,此处借指京城的春景2
‌译文‌:
回忆往昔在宫中侍奉的时光,清晨朝会时玉佩叮咚作响。
如今摘下官帽离开宫门,整顿行装前往锦官城。
与长安的距离日渐遥远,但京城的春意仍萦绕心头。
手持马鞭的仕途非我所愿,心中只留恋山水轩阁之情。
艺术特色
‌虚实对照‌:

前两联实写宫廷生活细节(“玉佩声”“青琐闼”),后两联虚写贬谪后的心境(“长安远”“恋轩情”)6
通过“日与长安远”暗含对政治疏离的无奈2
‌情感张力‌:

以“执鞭非所好”直抒厌倦仕途,与“独抱恋轩情”的隐逸向往形成强烈对比6
末句“恋轩情”呼应南宋文人普遍的山林情结8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李弥逊被贬成都期间(约1130年)6。诗人因反对秦桧议和政策遭排挤,诗中“束载锦官城”即指此次贬谪。全诗以春日为引,实则借景抒怀,表达对宦海沉浮的厌倦和对归隐山林的渴望,与其《筠溪集》中“命意造句新鲜轻巧”的风格一脉相承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
TOP

0
《春日杂咏九首·其四》
懒慢嵇中散,宽闲得自怡。
抱衾长恨晚,倒屐不嫌迟。
网日蛛丝挂,梳烟柳发垂。
朝来被花恼,浪走习家池。56

注释与译文
‌嵇中散‌:借嵇康自喻,表现疏狂之态6
‌倒屐‌:形容急迎宾客时鞋履倒穿,反讽隐士生活的闲适6
‌梳烟柳发垂‌:拟人化描写柳枝如长发垂于烟霭中7
‌习家池‌:襄阳名胜,代指隐逸山水6
‌译文‌:
效仿嵇康懒散疏狂,宽闲岁月中自得其乐。
贪睡懊恼晨起太迟,待客却仍从容不迫。
蛛网粘住斑驳日影,烟柳垂发轻拂水面。
晨起被春花撩动心绪,索性漫步入山林池畔。

艺术特色
‌矛盾修辞‌:

颔联“长恨晚”与“不嫌迟”形成张力,展现隐士既贪恋安眠又豁达待客的双重心态6
尾联“被花恼”以反语强化对自然的亲近感,呼应南宋文人“反常合道”的审美趣味58
‌微观视角‌:

颈联聚焦蛛网粘日、烟柳梳发等细微意象,通过“蛛丝挂日”暗喻时光凝滞的隐逸体验67
“柳发垂”以女性化比喻突破传统咏柳范式,体现《筠溪集》“命意新奇”的特点15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李弥逊绍兴十二年(1142年)隐居连江西山期间1。诗人因反对秦桧议和遭罢黜,借嵇康典故自况,通过春日闲居细节抒发对官场倾轧的厌弃。相较于同期《东岗晚步》的明快,本诗更显颓放疏懒,印证其晚年“渐入萧散”的诗风转变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
TOP

当前时区 GMT+8, 现在时间是 2025-5-28 06:14